11 03月

“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正在呈现

行业资讯 来源:成都商报

游览次数:次 时间:2017年03月11日

“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正在呈现
从天府广场出发一路向南,在28公里外的天府大道南延线一侧,就是生机勃勃的成都科学城。

这里被视为成都创新发展、产业提效的核心所在,将担当起“引擎”重任,推动成都天府新区快速发展为“牵引”成都发展的两个“极核”之一。

另一个极核,则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产业基底的中心城区。

成都正在积极构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格局,通过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增强综合承载力,打造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四级城镇体系,力破传统“摊大饼”规划带来的诸多“大城市病”,进一步推动成都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在更大尺度、更广范围拓宽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经济腹地。

按照中央实施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对成都的目标定位,在“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157”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成都大都市区城镇形态格局,正在慢慢呈现。

加快构筑网络城市群 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为了优化空间发展格局,顺应国际大都市空间发展规律,成都正按照“独立成市”的标准,优化完善由都市核心区、卫星城、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加快构筑“双核一区、三带多网”的市域空间结构,加快构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成都的“双核”,即“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其中,中心城区为都市优化区。以存量资源内涵提升为主,控制人口规模,控制建设总量,主要进行“城市修补”工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

天府新区核心区则是都市发展区,以精明增长为主。按照产城融合、同步配套、绿色发展等原则引导新区建设,通过推进成都科学城、秦皇寺天府商务区和锦江生态带建设,将引进和落户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项目,就业机会和配套水平优于中心城区,引导外来人口集聚。

在成都规划部门看来,网络城市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不再由行政等级和规模大小决定,而是由城镇的特色功能和对交通、信息等资源的控制力所决定。网络城市也不再是传统单一城市蔓延的发展模式,而是各城市共生发展。在网络城市的构建中,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单个城市的重要性减弱,各个城市形成功能互补的集合体来参与区域竞争。

“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成都当前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以及发展不均衡等。”专家表示,网络城市也不再是城乡分离的发展模式,未来乡村地区与城市相辅相成,共同融入区域和全球网络。它不再是内部封闭的网络,而是融入区域和全球的网络。

全面建成“二环十射”铁路网
奠定联通欧洲泛亚桥头堡地位


轨道交通建设,被寄予支撑成都“双核共兴、一城多市”城市发展格局的厚望。1月12日,《成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6-2030)》获得成都市政府批复。向内加速成网,向外渐次拓展,轨道交通建设将推动成都城市格局的更新。

今年年底前,成都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公里数将提升至179公里,初步形成“井+环”线网化运营格局。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50+”: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500公里,在建线路超过150公里。

成都还在酝酿一张更大的“网”:远景将形成46条线路、总长约2450公里的线网,市民可在10~15分钟找到轨道交通车站,这也将有效引导人口和产业在郊区卫星城、新城的集聚和扩散。同时,成都也将目光远投,打造“148”高铁交通圈:即以成都为中心,1小时、4小时、8小时分别可抵达全国各个主要城市的高铁网络。

按“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铁路总里程将达950公里,全面建成“二环十射”铁路网络,奠定联通欧洲泛亚桥头堡和国家向西向南开发开放的铁路门户枢纽地位。

今年成都市规划局还将配合相关部门,加快建设国际铁路港,积极打造“空中丝路”和“陆上丝路”。深化高铁、市域铁路、地铁“三铁融合”规划,配合推进市域“7环34射”高快速路网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多层次、高标准、大容量、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今年还将研究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空轨等多制式轨道交通模式,促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努力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意见》中,专门提到增强城市特色,加强城市设计。按照今年成都市城乡规划重点,成都将规划深化城市设计,按照“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总体风貌定位,以城市环境、城市文化、人与城市的关系为要素,开展重要节点、重要区域的城市设计工作,强化总体城市设计确定的城市格局,塑造望山看水、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景观风貌。

在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上,成都将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保护成都古城传统空间格局、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风貌街道、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遗存以及底蕴深厚的人文文化,构建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重点文保单位为核心的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空间管理体系;在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上,今年将全力推进“成都中心”、“三国蜀汉城”、成都音乐坊、宽窄巷子二期等重大项目规划实施。

为解决“大城市病”,成都还要推动城市“双修”规划,编制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深化环城生态区各项规划,组织在环城生态区设置200个生态用地边界示意牌,与联合国人居署加快合作推进环城生态区项目。大力实施宜居水岸工程,推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规划落地。同时,“小街区规制”将大力推进落实,打造相互融合、脉络畅通、宜业宜居的有机街区。

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本文来源:成都商报)

唯一地址:

主要标签: